上海到北京货运Sarkis(1999)认为,绿色供应链或供应链环保管理(supplychainenvimnmentalmanagement,SCEM)的概念都以环境管理为出发点,用于协助供应链伙伴针对环境绩效进行改善,进而达到符合环境保护的标准;HaU(2000)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措施可细分为5个,分别为:内部环境管理、绿色采购、协同合作、生态投资以及环境化设计;Purba(2002)筛选东南亚地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新加坡等国家且已经通过环境保护认证(is014000)的企业,针对绿化概念、供应链环境管理、环境绩效、经济绩效以及竞争力等关系进行实证探讨,结果发现,绿化概念对环境绩效与供应链环境管理呈现显著正相关,供应链环境管理对环境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环境绩效对竞争力呈现显著正相关,竞争力对财务绩效呈现显著正相关。
http://www.beijingwl.com.cn/zhuanxianone.htm杨致行(2004)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执行的成效与选择的供货商配合态度有显著关系,并明确指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结合企业现有的原物料、物流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以及制程操作系统,将绿色要求的条件纳入产品制造程序,进而形成一个集团化的环境管理体系。Zhua&Sarkis(2006)表示,环境冲击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会发生,从原物料的取得、产品制造、使用以及再使用、再循环与处理,且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环境管理是带领企业获取良好经营绩效,以及降低对环境的冲击的重要工具,但是环境管理虽然创造出许多的机会,却也带给环境许多的负担。此外,诸多研究者表示,企业在选择供应链伙伴或是贸易往来(包含采购活动)的对象时,首要条件会先观察上述对象是否具备环境保护相关的制度与认证。
回顾以往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文献可以发现,早期由于环境保护意识尚未觉醒,因此相关研究仅归纳“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规章”等2个影响因素,前者涵盖自然资源的不当使用、水与空气的污染、固体废弃物;近年研究则关注国际公约(诸如:京都议定书、欧盟指令、巴塞尔公约等)、企业社会责任(诸如:绿色形象、能源节约)、供应链伙伴以及绿色概念。然而,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运作层面,系统性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缺乏对于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影响因素的战略层面研究。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
上海到北京大件运输 特性因素图是由日本质量管理大师石川馨提出,主要是透过箭头描绘结果(特性)与原因(要因)之间的关系,进而详细分析原因的一种图形,且因为图形形状类似鱼骨,因而又名鱼骨图(fishbonediagram)。本文运用特性因素图,通过对有关“供应链管理”与“绿色供应链”等实证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图2)。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晌因素
1.企业外部因素
(1)国际公约:在环保观念的大力推动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公约。为了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我国企业营需要积极主动遵守国际公约精神,一来可以提高与国际大厂彼此间贸易往来的机会;再者,也可获得竞争对手的尊重,供应链伙伴的信任,顾客的肯定与正面认同的评价;对我国政府当局而言,当务之急乃是制定相关法令强制约束制造、电子、电机、纺织等产业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加工、配送等阶段,必须能够杜绝有害物质的使用,以及有害产品的制造。
(2)绿色观念:简单地说就是以清洁生产为出发点,Purba(2002)表示绿化概念(greening)包括:绿色营销、绿色采购、绿色设计或绿色生产等,但其首要因素是绿色材料的使用。企业在选择制造产品的料材时,必须自我约束并选择符合环境管理精神的原物料,避免为了降低产品制造成本,而选择来源不明、质量良莠不齐的材料。
(3)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判定企业是否具备并落实社会责任,可以通过观察该企业是否有《环境报告书》进行判断;此外,企业经营除了追求利润之外,还要为顾客提供安全的绿色产品以及建立良好的绿色形象。在日益受到重视的环境保护课题下,诸多跨国企业(例如:SONY,AMD,IBM,Panasonlc,CANON,EPSON等)为了适应产品生命周期带给环境的冲击,纷纷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措施,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内容涵盖内部环境管理、绿色采购、协同合作、再投资以及环境化设计。
(4)应链伙伴:目前供应链管理发展已经演进到垂直整合导向,并且强凋供应链体系中的上游供货商与下游顾客进行资源的分享与运用,透过有效率的沟通与合作,消除过剩存货、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市场风险、减轻资产持有风险等。因此,不论是透过白纸黑字的合约规范或是长久的合作默契实施环保措施(诸如:减量、再使用、再循环、再制造以及处理的选择方案),其目的都是强调供应链伙伴共同创造利润与竞争优势。
|